《红星照耀中国》:让红色历史在传承中永生
让红色历史在传承中永生 ——读《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 美 埃德加·斯诺
■文/钟 芳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红星照耀中国》从1937年初版至今,历经时间淘洗,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过,是弘扬长征精神最权威的纪实文学作品,呈现出经典作品的别样光芒。
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刚刚30岁的斯诺是到达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毛泽东主席以博大胸怀、周恩来以热情真诚的态度迎接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见为实、客观公正的美国客人的到来。在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斯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进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采访,先后走访了红军部队的许多将领和普通战士,寻访当地百姓,对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斯诺还多次在保安县(今陕西志丹县)受到毛主席的亲切会见,从而使他获得了许多关于毛泽东个人和中国共产党以及工农红军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进入西北红色根据地后,斯诺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敬重。通过采访和实地了解,他深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因此,他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将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讲述给新闻界,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全书共12篇,分别为:“探寻红色中国”“去红都的道路”“在保安”“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长征”“红星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同红军在一起”“同红军在一起(续)”“战争与和平”“回到保安”和“又是白色世界”,内容涵盖了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等,全面地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真实而艰辛的历史史实,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红星照耀中国》真切地让我们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深深地感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光辉历程,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从而擦亮心中的信念之灯,点燃心中的红色激情,并将自己融入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从而让红色精神在不断传承中获得永生。
读者书评:《红星照耀中国》,理想点亮世界
书的简介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是实际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我的感悟:用外国人的角度去看看红星怎么开始照耀了中国?
在斯诺的努力观察以及与红区的各种认识认真地沟通下,一个奇怪、简陋、倔强、激情而神奇的红区形象在人们的眼前慢慢被描绘了出来。国共两党各霸一方,令哪方来阐述这段历史都会或多或少地有其倾向性因而使得观点有失偏颇。而这个执着、认真,并且不得不说,挺可爱的一个外国人,从白区进入红区,与白军和红军都有过交涉,将两边的状况都比较客观的展现给了我们。
刚开始斯诺一直在国民党这边,当时的官方政府游走活动,得到的对共产党的信息也挺多,但大部分都奇怪而令人惊恐。比如共产党们都是土匪起家,红区非常危险;毛泽东活了又死死了又活,总能看到报纸的头条上报道毛泽东已死,而第二天又有另有报道说看到毛泽东健健康康在外活动。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斯诺对这个神秘的红区感到可怕,同时又感到强烈的好奇。据他自己无数次提到的“国民党政府成天用飞机到红区散发悬赏毛泽东头颅20万的传单”,他万分好奇这个神奇的人物是怎样做到依然无所顾忌的在大白天自在的活动。虽然依然持续听到传来的关于“共匪”的信息,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共产党真实面目揭幕的自我给与的责任感使得斯诺下定了决心前往红区,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深入调查;从开始的惧怕,到后来的吃住与共,让他对这个组织愈发的有好感,并且感到被他们的那种激情和坚韧而深深的感染。
看这本书常常会不自觉的感到好玩。斯诺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一个一边被国民党那边妖魔化了的,一边在实际交流中又表现的热情爽朗的共产党组织,常常感到略微害怕以及不知所措。印象很深的一处,斯诺刚见到第一个“共匪”,对方穿着简陋,皮肤黝黑,有着高高的个子。那汉子爽朗,也完全不介意俩人沟通不太顺,操着一口方言热情的跟斯诺说着什么。同时斯诺觉得那汉子时常去看自己的脚上的皮鞋,这让他非常紧张,不知道这对共匪意味着什么,自己会不会遭到不好的对待。然而往后的交流和共处却证明了这种顾虑完全是多余的。穿草鞋或者没鞋子的共产党员们的小小羡慕而以。在斯诺的笔下,我们以前所“熟知”却“实际不熟”的一些著名党员有了很不一样的感觉。就像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的大镜头去看他们,去看看他们的说方言的样子,看看他们的食品,他们的生活,都是蛮有意思的事情。
斯诺也是个既严肃又有意思的人,红区的人都没有恶意的习惯性把他称作“洋鬼子”,于是他也总是把自己叫洋鬼子。听完大家表演红歌的歌剧,他被起哄上去唱歌,方才想到自己除了圣诞歌和哈雷路亚以外什么都不会唱。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唱了首哈雷路亚,台下的男女老少们反正也没搞清状况,最后好歹放了他。
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红区童军的情形。那些孩子们坚持地认为自己要被叫做“同志”才是一种对自己革命身份的认可。于是当斯诺将他们叫做“小鬼时”,他们连凉开水都不愿给他拿。一叫“同志”,立马浑身精神抖擞。真是可爱。
斯诺的文笔也是比较优美的,常能见到从简单现状中提炼出来的哲理句子。比如在描述道那些少年和妇女无所要求,热情奉献,执着理想时写道:
“这是中国无产者中我见过的少有的由衷而感到快乐的人了。被动的知足在那时的中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更高级的幸福蕴含这一种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感觉。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作为一名美国战地记者,斯诺的态度严谨、客观、真实,这一点上就已经很令人敬佩。
同时又因为他将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的现状,客观详细而深入分析地传播给了西方,(即众所周知的《Red Star Over China》)让当时已被严重恶化和扭曲的中国革命形象在西方人的脑海中有了新的感知,因此他也尽到了报道在深层度上那份引导价值取向功能的作用。令人敬佩。
《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这本书的命运比较坎坷,在国民党统治的时期,很长时间内都是禁书,这也就是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西行漫记≫的由来。文革期间,天下大乱,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但这还算是好的,运气差的干脆付之一炬。
很好的一本书,推荐大家去看。
图书推荐
“红色经典”中的经典,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成千上万中国人因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而走上革命道路;成千上万西方人因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而认识了真实的中国与中国共产党
作家出版社纪念珍藏版,汇集西方版本中珍贵图片,最新修订,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堪称“红色经典”中的经典。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作家社此次出版的纪念珍藏版汇集1937年英文初版、1938年中译本初版、1939年英文修订版三个早期不同版本中的珍贵图片。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美国人,1928年来到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后兼任《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1930年后,他遍访中国主要城市。1933,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并结识了鲁迅、宋庆龄等一批民主进步人士。1936年,埃德加o斯诺作为第一名进入延安采访的外国记者,采写、发表了大量的关于陕北苏区、中国共产党、红军的报道。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当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反响。1938年2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更名《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几十年来畅销不衰。斯诺毕生致力中美友好,成为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并在新中国建立后几次来华访问。
目录
中文重译本序
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去西安的慢车
汉代青铜
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造反者
贺龙二三事
红军旅伴
第三篇 在保安
苏维埃掌权人物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论抗日战争
悬赏200万元的首级
红军剧社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童年
在长沙的日子
革命的前奏
国民革命时期
苏维埃运动
红军的成长
第五篇 长征
第五次“围剿”
举国大迁移
大渡河英雄
过大草地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死亡和捐税
苏维埃社会
货币解剖
人生五十始!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附一:《西行漫记》新译本译后缀语
附二:斯诺在西北苏区的摄影采访活动
附三: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
精彩书摘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我在中国的七年中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热心的党人是能够向你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的,可是这些答案始终很难令人满意。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可从来没有到过红色中国呀。
事实是,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地区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自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省东南部茶陵成立以来,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道长城,再回来报道他的经历。
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有争议的。有些人否认红军的存在,认为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只不过有几千名饥饿的土匪罢了。有些人甚至否认苏维埃的存在。这是共产党宣传的捏造。然而,亲共的人却称颂红军和苏维埃是中国要摆脱一切弊害祸患的唯一救星。在这样的宣传和反宣传中,要想了解真相的冷静的观察家就得不到可信的证据。关心东方政治及其瞬息万变的历史的人,都有这样一些感到兴趣而未获解答的问题:
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的呢?如果是的,那末那个纲领是什么?共产党人自称是在为实现土地革命,为反对帝国主义,为争取苏维埃民主和民族解放而斗争。南京却说,红军不过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种新式流寇。究竟谁是谁非?还是不管哪一方都是对的?
在一九二七年以前,共产党员是容许参加国民党的,但在那年四月,开始了那场著名的“清洗”。共产党员,以及无党派激进知识分子和成千上万有组织的工人农民,都遭当时在南京夺取政权的右派政变领袖蒋介石的大规模处决。从那时起,作一个共产党员或共产党的同情者,就是犯了死罪,而且确实有成千成万的人受到了这个惩罚。然而,仍有成千成万的人继续甘冒这种风险。成千成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的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维护这种政见呢?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①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旅游者问的是,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认真思索的人想知道,他们是不是“纯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读过《资本论》和列宁的著作没有?他们有没有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他们是斯大林派还是托洛茨基派?或者两派都不是呢?他们的运动真是世界革命的一个有机部分么?他们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么?还“不过是莫斯科的工具”,或者主要是为中国的独立而斗争的民族主义者?
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说令人难以置信,是同中国的那部充满折衷妥协的历史比较而言的,但他们却身经百战,经历过封锁、缺盐、饥饿、疾病、瘟疫,最后还有那六千英里的历史性“长征”,穿过中国的十二个省份,冲破千千万万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终于胜利地出现在西北的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上。
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例如,毛泽东,南京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元银洋不论死活要缉拿到他,他是怎样的人呢?那个价值这么高昂的东方人脑袋里到底有些什么名堂呢?或者象南京官方宣布的那样,毛泽东真的已经死了吗?住的,称作红军总司令的这个人的生命在南京看来具有同样的价值,他又是怎样的人呢?林彪②这个二十八岁的红军天才战术家,据说在他率领下的红军一军团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他又是谁?他的来历如何?还有其他的许多红军领导人,多次报道已经毕命,可是又在新闻报道中重新出现,不但毫毛无损,而且仍旧在指挥着新的军队同国民党对抗,他们又是些什么人呢?
……